自2015年起,央行接管了地方政府债券并统一发行。2020年9月24日,央行发布了2020年第四季度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计划,其中包括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。
截至2020年底,地方政府债券余额为破24万亿元,在近年基建投资大幅增加的背景下,地方政府债务飙升,引发了很多人的担忧。
在疫情影响下,地方政府逐步增加了专项债券的发行,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与此相关的产业链发展。2020年第四季度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计划总量为4550亿元,其中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类专项债券发行计划占比较大,达到了2700亿元。
随着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规模不断扩大,发债单价也在逐年提高。根据2020年第四季度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计划,专项债发行单票上限为2亿元,普通债券发行单票上限为5亿元。
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与投资有一定的风险,参与投资需理性看待。
地方债:高风险之下的融资利器
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,$(地方债)成为各地政府资金筹措的主要手段之一。地方债是指由地方政府直接募集的债务,用于融资和实施基础设施建设、公益事业和社会福利等项目。然而,由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高,相关管理制度不够完善,以及投资者自身认知不足等原因,地方债市场风险不可忽视。
地方债常用于城市建设、公路、铁路、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。在消费升级、人口城镇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,城市化建设需求仍然较为旺盛,地方债的市场需求逐年攀升。
然而,地方债融资面临的风险也不可忽视。一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,特别是一些财政困难的地方政府,存在债务风险加剧的隐患。二是管理制度不够完善,市场上存在着不规范的债券发行和交易行为。三是投资者自身认知不足,贪图高收益却不注重债券的质量和信用评级。
在投资地方债前,投资者应该充分了解市场风险,科学理性地进行风险评估和投资决策。地方政府也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,提高透明度和规范性,合理规划债务发行规模和用途,降低债务风险。
地方债在科学合理的情况下,可以成为地方政府融资的重要手段之一,但是需要投资者和地方政府共同维护市场稳定和风险可控。
解析地方债:稳增长利器还是隐形风险?
地方债是指由地方政府出具的债券。
近年来,地方债一直是宏观政策的重点和市场热点。这种债券被看作是地方政府融资的重要工具,地方债资金也被大量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,促进了经济的稳步增长。
但是,地方债也存在风险。首先,由于地方债的担保方式主要是政府信用担保,债务人的履约能力与地方经济发展情况息息相关。其次,地方债融资过程中存在着规避中央和地方债务平衡管理制度的现象。
目前我国政府正在稳步推进地方债务风险管理,提高债券发行质量,震慑地方违法违规行为,保证了地方债务管理的公开透明和约束力度。所以,我们可以看到,地方债是一种既有利又有弊的融资方式。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监管和规范,在保障资源有效利用的前提下,努力推动经济的继续发展。